【抗癌勇士】41歲工作狂港媽患惡性乳癌 頓悟公餘要有Me Time兼學Hea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0/09/30 16:57

最後更新: 2020/10/07 18:46

分享:

分享:

育有兩孩的Jacqueline表示,常說哺乳會減低乳癌風險,她兩個子女都足足餵了一年多,真不敢相信自己會患上乳癌。

工作至上的唐智穎Jacqueline從無想過會和乳癌打交道,她說乳癌患者大多有共通點:做任何事搏到盡力求完美,甚麼也愛攬上身,卻把自己放在最不重要的位置,結果連健康也忽略了。

Jacqueline發現患上乳癌,純屬無意。她任職的公司每年都付費讓員工身體檢查,她也習慣每年年檢。常聽聞女生40歲後,每年或隔年做一次乳房造影(Mammogram)或超聲波掃描,時為2018年,她跟醫生說,2016及17年都做過超聲波,2018不如進行一次乳房造影,醫生說好。

不想乳癌患者獨自面對治療及復康的未知,Jacqueline開設FB專頁鼓勵同路人。(黃建輝攝)

「當時我只有41歲,完全沒想過癌症會發生在我身上。常說哺乳會減低乳癌風險,我兩個子女都足足餵了一年多,怎說也不會是我吧!」

相隔兩天再見醫生,指她右胸有陰影,要作乳房抽針確定。兩日後她照了一次乳房造影,同時間等候抽針的化驗報告。結果是:乳房造影無事,但抽針卻顯示是癌細胞。「原來只是乳房造影照不出來。事後我卻感恩,如非弄錯照了照聲波,可能我一直不發現患乳癌。」

患較惡的HER2型乳癌

像過山車般忽高忽下,反差這樣大,Jacqueline只感兩行熱淚不斷從臉頰滑下。「覺得自己陰功囉,竟患上癌症。再想,我怎樣請假醫病?」工作狂的她,任職行政經理5年,請病假一隻手數出,要請長假對她來說不可思議,最怕要麻煩其他同事。

「醫生安慰我,腫瘤1.2cm,屬第1期乳癌,或者連化療都不需要。」她也着實堅強獨立,做完局部除乳房手術翌日,自行埋單出院回家。

幾日後覆診,又面對另一噩耗,她腫瘤化驗結果屬較惡的HER2型乳癌,因此需進行「全餐」治療,即手術、電療、化療、標靶加上賀爾蒙治療。

「一下子眼淚不停流,覺得很難過,我不是怕化療,而是怕頭髮全掉失。當下感受是:我已經捱了一刀,還要電療、化療,為何連頭髮都要拿走?我為此哭了很久,獨個兒坐在公園,哭濕了3包紙巾。」

腫瘤科醫生見她着緊掉頭髮的問題,於是為她化療時準備了Cold cap,這「冷帽」是利用冷卻頭皮原理,減緩毛囊細胞的代謝率,避免頭髮受藥物刺激大量脫落。

「我頭髮都有掉落,但不是全部,戴鴨舌帽不會察覺我有脫髮。」連最擔心的部分都得到解決,她如釋重負,積極和正面的心態完成了化療。

她整個治療共1年,包括局部乳房切除手術、18針標靶藥、4針化療、20次電療以及賀爾蒙治療。療程最煎熬的,她說是化療後出現的骨痛,注射的「TC針」(化療藥多西紫杉醇)會有骨痛兼傷及神經的副作用,準時於第4日在Jacqueline身上出現,如流感發燒般軟弱無力、全身疼痛。

「第一次有此感覺時,頓時手足無措,請教病友,教我用按摩工具或者服一粒止痛藥都可紓緩,照辦煮碗舒服多了,整個人生猛晒。」同路人互相交流確是獲益良多。

完成療程後,照正電子掃描(Pet scan)確保身體的癌細胞已消失。(被訪者提供)

點擊圖片放大
+2

病前病後大改變

她說大病一場,處事已有改變:會先顧及自己,然後再想其他。康復後,她勤做運動、行山,飲食均衡多飲水。以前她工作壓力大,日頭吃得少,晚飯後便不斷把薯片、零食往嘴裏送,這些情景都不復見。

情緒上,她直言以前性格執着,事事要求高,卻令自己身心受苦。朋友開解她,工作同樣認真,惟放工放假後要做一個慵懶的人,把工作掉低。「聽罷覺得很有道理,現在放工回家是看電視、打機、做運動,盡量不想公事,上班才回覆電郵。以前工作佔據我全部,一星期7日24小時check email,滿腦子都是公事。」

老套一句:病後才領悟健康的重要。「在確診那年,我工作得既辛苦又不開心。兩個子女就讀國際學校,開支甚大,我不能停下工作。患病後,我十分惱怒自己,無好好照顧及愛惜身體,頓悟賺錢不是最重要。我跟自己說:衰過一次便夠了,不能再有下次了。」

病友:You're not alone

經歷確診初期的無助和擔憂,Jacqueline身同感受,她開設FB專頁「乳癌1期You're not alone」鼓勵同路人,群組內已有一百多人,她們互稱謂「姊妹」。乳癌常聽聞,原來不少人仍不了解,包括剛確診的病友。一、覺得患癌一定會死;二、化療必會極辛苦。

乳癌病人共通點

她說乳癌病人有一些共通點:固執、要求高、看不開、甚麼也愛攬上身、記掛工作,連治療請病假都會覺得不好意思。「現在大家會互相提點,勿像一輛只懂往前衝的火車,有時都要取捨一些,如工作不會像以前搏晒命,或者損失一些升職、加人工及賺錢機會,但多了時間享受生命都無壞。」

她寄語女士們,活在當下,給自己一些「Me Time」很重要。「我以前一放工就回家,營營役役,一年不會晚上出街多於5次,現在我會上興趣班、與丈夫撑枱腳、與朋友飯敘,以前我好擔心外出了子女無東西可吃,其實他們吃一餐半餐快餐也無不可,我可以透透氣很重要,兩、三小時為自己叉叉電。」

記者:周美好